发布时间:2016/04/06
作者:文殊坊
浏览:1369次
如今的年轻人可能很多人都不会知道“酱园”是什么。俗话说:“清早开门七件事,油盐柴米酱醋茶。”
酱园是过去几乎每条大街都有的专业商店,出售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油、盐、酱、醋、海椒、花椒、豆粉、豆豉等各种各样的调味品,以及火柴、草纸、蜡烛等日用品。过去没有酿造厂,日常所需的各种调味品就全靠规模较大的酱园生产与供应,所以酱园与人们的生活十分密切,几乎每一条大街小巷中都有酱园。
清代的成都,经营酱园业的代表性商家是道光年间在京城当过大学士的卓秉恬的后人。卓秉恬的后人既有人望,又有家财,所以在咸丰三年(1853年)由卓 家出面组织修建了类似同业公会性质的酱园公所,地点就在今天文殊坊内的酱园公所街56号(建国后曾改建成酱园公所街小学),而酱园公所街的得名也正是由于 这个原因。当年酱园公所内的照壁墙上写着一个比斗还大的“酱”字,可能是全国最有特色的照壁墙之一。
成都过去的同业公会应当不少,在清代一般都以“公所”为名,其建筑样式介于寺庙与会馆之间,也要供奉自己的行业神(我国古代酱园行的行业神较多,有蔡 邕、颜真卿、关帝等,而且还有专门的“酱祖”与 “醋姑”)。目前,有设于梓潼街上的酒坊公所,有设于守经街上太清宫内的五帮(指金、银、铜、铁、锡等金属加工行业)同业公所,有设于珠市街的船行公所, 有设于金华街的屠业公所,有设于楞伽庵街的四十炉公所。酱园公所街上还有清代成都唯一的云南会馆。我国当代“传奇女杰”胡兰畦就出生在酱园公所街。